9月10日信德,围绕“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普陀高质量发展”主题,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三场发布会。
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始发站,普陀区被誉为“西大堂”。“十四五”以来,普陀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在推动经济增长与城市更新的同时,不断增强科创动能。
区内如上海化工研究院、海纳小镇数字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不仅展现出强劲的技术能力,更体现出普陀在服务区域战略中所彰显的力度与实效。
上海化工研究院:技术攻坚与协同创新并举
走进上海化工研究院,犹如翻开一部中国化工产业创新史。自1956年建院以来,该院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000多项,制定国际标准18项,获专利授权860多项,攻克一道道“卡脖子”技术难关。
其中,碳-13同位素的国产化尤为典型。用于幽门螺杆菌呼吸检测的碳-13长期被国外垄断,售价高达每克千元。上化院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攻关,直至2025年6月,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装置终于稳定运行,产出丰度99%以上的碳-13原料。
上海化工研究院
然而信德,原料国产化仅是第一步。上化院院长助理雷雯博士坦言:“应用场景原由国外构建,后端下游企业对国产化试剂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去替代?”这一现实瓶颈催生了区域协同需求,旨在贯通从“原料研发、试剂生产、临床评价到应用”的全产业链。
如今,由上化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入选第二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名单,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生物医药领域策源新核心之一。该联合体汇聚科研单位、企业、医院与药监部门,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监管”全链条协同。
同位素应用场景
不仅如此,依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上化院还与无锡共建化工安全技术中心、承担南通研发项目,尤其在苏州太仓建成氧-18同位素生产基地,使PET-CT肿瘤检查费用大幅降低,惠及千万大众,还创新开发低氘水产品,应用于医疗、美容与高端饮用领域,成为沿沪宁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上海化工院的“同位素质谱仪”
海纳小镇:数字引擎驱动区域协同创新
月牙泉路55号,一座形如弯月、又似航船的建筑静立于真如城市副中心——这里是海纳小镇数字创新中心,已吸引海纳工程院、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入驻,集科研办公、展示交流和公共服务于一体。
海纳小镇数字创新中心
同时,普陀城市会客厅落地于此,借助四维空间、数据大屏与科技展品,全面呈现区域在科创布局、产业动能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成果,成为讲述“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普陀故事的重要窗口。
以数创中心为核心向外辐射,规划占地面积2.32平方公里的海纳小镇跃然呈现,重点布局先进计算、数字广告、数字能源等新产业,目前已集聚约3000家数字经济企业,以占全区20%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近60%的经济占比。
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今年的海纳大会上,普陀区发布了包括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跨区域数据合作机制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数据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与共享,构建开放、共创的数字创新生态。
依托集聚的数字创新资源、完善的区域协同机制,海纳小镇正积极助推普陀打造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创芯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区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表示,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技术转化与场景开放,持续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沪宁沿线地区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数字服务输出,助力长三角乃至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以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契机信德,打造出上海化工院、海纳小镇等一批标志性创新平台。普陀用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既需科技突破,更需制度创新与区域协同。在这里,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每日发生的现实;协同不是纸面规划,而是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